在陶瓷小镇
1
早晨,第一缕阳光照着。
工人、学生……急匆匆奔向各自的目的地,创造、延续一座城市的繁华。
在一座老旧的车间,阳光透过玻璃,穿过空气里的陶土灰尘,打在一只半成品的陶罐上。
没有一个工人,静的,我听见了陶罐的心跳。
瑟瑟发抖……
2
“探寻黄河之美”新华社的导演是一位女同志,穿橙色的羽绒服,有着江西女孩的小巧,瘦瘦的,跟了黄河一路。
在陶瓷小镇,她把镜头对准一只瓶子,久久凝视。
那陶壁,正好吻合她的腰线。
3
工人师傅,弯腰,从一堆黑色的泥上麻利地抓了抓,然后抡起胳膊,把泥块贴向旋转的模具内壁,柔软的泥顿时变得乖巧听话,竟然立了起来。
这些黑色的泥土随着嘈杂的重金属乐,跳起激情的华尔兹,不停地旋转,锻炼成一个个臃肿的大缸。
4
在陶瓷小镇,温度是烫的,可以是1300度。
时间可以穿越,从新石器,到汉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器形、釉色和结晶。
徘徊过来,流连过去,最爱还是民国的黑釉瓶。
端庄——她的心情真的揣摩不透。
5
在陶瓷小镇,我想起诗人安蓝,二十几岁的小姑娘,为了五块钱,忍受着几百度的高温,背负着几百公斤的瓷砖,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夜里,在车间后面的土厕所睡着了,差点掉进坑里。
她温情地写道:那段记忆像一朵窑变蝴蝶釉,装点着我的诗篇。
这样的记忆装填了整整一代陶瓷人的生活,一座城市的开始。
6
在陶瓷小镇,在心里,我把张克华老人又念了一遍。
他像一只黑色的罐子,从泥里取出的一只黑陶罐,坚强了一辈子,用体内的洪荒之力和陶瓷磕磕碰碰一辈子。
秋天的时候,突然松开手,碎了……
7
在陶瓷小镇,“探寻黄河之美”采访团的十二辆名爵汽车潇洒地泊在十二兽首前,陶瓷泛着温润的色,汽车藏着不羁的心。
香车配美瓷,会擦出怎样的火花?
琴声起,黄河落,按照属相配对,追着波涛继续寻找。
8
在陶瓷小镇,我想起摄影师刘大理老师,一个懂生活、有追求的老人,一个特别爱美,善于发现美的老人。
住着30多年的老房子,家里空荡荡的,退休金全部用在了摄影上,生活很简朴,爱美很昂贵。
记录着土如何变成陶,一座城的涅槃。
9
两米高硕大的缸,都是食品加工企业的订单,酿造我们的美好生活。
一想到它们的用途,嘴里涎水直流,是醋的酸爽;一股咸香涌上舌尖,是酱的浓烈;最迷人的是酒香,忘记了多少人的夜。
现在的日子好过了,但我们不能忘了苦难,走过的路,使用过的器物。那些物美价廉,用途广泛的缸,曾经远销陇东、河西,甚至青海、宁夏和内蒙古,贮水、做醋、腌菜、酿酱油、装粮食……
耐用的老伙计,平川憨厚的“老实人”,吃了苦,积了福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感动 | 同情 | 无聊 | 愤怒 | 搞笑 | 难过 | 高兴 | 路过 |
- 上一篇:张小娟:最美的格桑花
- 下一篇:母爱在岁月里沉淀
相关文章
-
没有相关内容